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大漠风俱乐部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登录网站

查看: 1920|回复: 3

哈密大海道

[复制链接]

5197

主题

5370

帖子

2万

积分

管理员

大漠风领航,看最美新疆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0793
QQ
发表于 2015-6-13 10: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lockquote]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经实地探查,从迪坎儿至敦煌玉门关遗址的直线距离仅400公里。沿路富有刺激性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观景寓教,别有一番情趣。
[/blockquote]

[blockquote]


       它是古代敦煌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开通和使用始于汉代,唐代以后官方的利用趋于停止,大海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停留于历史记忆中的丝绸之路古道。
[/blockquote]

[blockquote]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通道,因其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巨大作用,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丝绸之路绝大多数路段已经被逐渐揭开历史的面纱,惟独大海道的具体路线仍然湮没在历史尘埃之中。
[/blockquote]

[blockquote]


       大海道为沟通吐鲁番与敦煌之间的丝路古道,今天虽然早已然无闻,但曾几何时红尘走马,华饰轺传,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敦遗书P.2009《唐西州图经》记,西州(今吐鲁番)通往各地有11条道路,即赤亭道、新开道、花谷道、移摩道、萨捍道、突波道、大海道、乌骨道、他地道、白水涧道、银山道。其中大海道为东通中原必经的要路之一,“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 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西州柳中县,位于今吐鲁番市东约20公里的鄯善县鲁克沁、火焰山南麓,古城犹存;沙州即敦煌。
[/blockquote]

[blockquote]


       所谓“大海”,意指大沙海,瀚海戈壁。《元和郡县图志》卷40“西州柳中县”条:“大沙海,在县东九十里。”以其位置即指今噶顺戈壁。这是一片方圆约500公里的残积——洪积戈壁滩,并多有流动沙丘,石碛渺渺,沙浪滚滚,除少数几处苦涩的露头泉水处,地表几无径流,且人易迷向,又不便车马,其路途之艰险困苦自可想见。然而该道较为顺直,行程较短,可由吐鲁番径达敦煌,无须向南绕向蒲昌海(今罗布泊),或向东经伊州(今哈密)再折到敦煌。
[/blockquote]

[blockquote]


       从敦煌往西到吐鲁番,共500多公里的路途,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一段:大海道。这里汇集了古城堡、烽燧、驿站、史前人类居住遗址、化石山、海市蜃楼、沙漠野骆驼群、以及众多罕见的地理地貌。如果从吐鲁番出发、穿越大海道到敦煌,你会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风情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美丽。穿越大海道,最大的障碍莫过于经过这里的无人区,但是走完大海道,你也会深刻的体会到丝绸之路留下的无尽美丽。
[/blockquote]

[blockquote]


       “大海道”的名称,源自敦煌文书中唐代《西州图经》残卷(P2009)。《西州图经》记载:“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唐代《元和郡县志》卷40记载,西州(今吐鲁番)高昌城“东南至沙州一千四百里”;“大沙海,在县(唐代柳中,现在的鲁克沁)东南九十里”。岑仲勉先生认为,今鲁克沁东南约70余里的“Deghar”(迪坎尔)村之“r”,是词语尾音,“Degha”实际上是唐代语音“大海”(即大沙海的简称)。迪坎尔村是“大海道”在古代吐鲁番境内的最后一个绿洲,它西面约7-8公里处的古代城堡——大阿萨,则是守卫这片绿洲和古代吐鲁番东南门户的军事重镇。正因为如此,迪坎尔成为“大海道”通往敦煌的首途大站,也因东南两面临近大海一般的戈壁沙漠而与“大海”一词发生关系。具体来说,迪坎尔东部临近的库木塔格沙漠,东南临近的吐鲁番与敦煌之间的噶顺戈壁,是“大海道”经过的主要路段。噶顺戈壁是一个准平原(有低矮的小山),地貌呈风蚀剥蚀形态,遍布砾石、碎石和流沙,是中国石质戈壁(石漠)分布最广的区域。这里降水量极少,地表水和地下水非常缺乏,且含盐量高,气候极为干旱,到处呈现荒漠景象,是世界上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噶顺戈壁广漠、空旷、无垠,似海茫茫,唐代被称为“大沙海”,“大海道”也因此而得名。
[/blockquote]

[blockquote]


       “大海道”是汉唐西域史中某些时期赖以维系西域与祖国统一的纽带,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大海道”的探明,必将促进揭示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之谜,推动西域史研究的进展。同时“大海道”的探明,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地缘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对吐鲁番和敦煌(以及新疆腹地和河西走廊)间的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均具有潜在的战略价值。此外,据实地探查确知,从底坎尔至敦煌玉门关遗址的直线距离仅400公里左右,路面能通行汽车,只要做好相应准备,途中无饥渴之苦。在现代的条下,“大海道”不仅远没有古人说的那么可怕,而且沿路富于刺激性的独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不时出没的野生动物,还可大饱眼福,观景寓教,别有一番情趣。因此,“大海道”无疑是未来探险旅游的好去处。们相信,在西部开发的大潮中,以旅游为杠杆启动,“大海道”定将苏醒有日,重新焕发生机。因而促进对“大海道”的综合开发利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使“大海道”成为造福于民的新丝绸之路。
[/blockquote]

[blockquote]


       大海道的开辟可上溯至曹魏时期。《魏略·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到龟兹,到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壁三陇沙及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龟兹今库车,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戊己校尉治所高昌,即后来的唐西州城,今吐鲁番高昌故城,犹存。在汉代已有的“中道” 基础上开辟出的敦煌至高昌的“新道”,即大海道。吐鲁番出土的北凉后期文书中多次提到“守海”,所守之“海”即为大沙海。“守海”实际上是派士兵守卫大海道,使之通达安全。
[/blockquote]

[blockquote]


       迨及北朝、隋代,大海道沿而未废,但因其路途过于艰辛,为稳妥计,商旅往来多有绕经伊吾(今哈密)而至敦煌者(取道伊吾路)。《周书·高昌传》:“自敦煌向其国,多沙碛,道里不可准记,唯以人畜骸骨及驼马粪为验。又有魍魉怪异,故商旅来往多取伊吾路。” 《隋书·裴矩传》载其所撰《西域图记》:“自高昌东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并沙碛,乏水草,人难行。四面茫茫,道路不可准记,惟以六畜骇骨及驼马粪为标,检以知道路。若大雪即不得行,兼有魑魅,以是商贾往来多取伊吾路。”隋代瓜州即唐之沙州,所谓“魑魅”、“魍魉”,乃由于古人不理解广袤戈壁沙漠中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产生恐惧之感的想象。其途中的艰险辛劳由是可观。《隋书·高昌传》云:“从武威西北有捷路,度沙碛千余里,四面茫然,无有蹊径,欲往者寻有人畜骸骨而去。路中或闻歌苦之声,行人寻之,多致亡失,盖魑魅魍魉也。故商客往来,多取伊吾路。”所记武威西北应为敦煌西北之误。大海道虽途程艰辛,较少使用,但毕竟里距较短,仍不失为一条重要通途。裴矩《西域图记序》云:“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通往高昌的中道即大海道,当时仍为要途。
[/blockquote]

[blockquote]


       唐代以后,有关该道的记载仍屡有所见。除上引《西州图经》所记外,撰成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张守节《史记正义》亦载此道。《元和郡县图志》卷40“西州”条:“东南至金沙州一千四百里。”“金”系衍字。所云西、沙州间距离与《西州图经》所载完全吻合(柳中县东南至沙州1360里,该县西至西州又约40里),较《西域图记》所记1300里略远。敦煌遗书P.2691《沙州城土镜》曰:“西北至西州一千三百八十里。”以上记载均指直接连通西、沙州间的大海道。
[/blockquote]

[blockquote]


       《太平寰宇记》卷156“西州柳中县”条亦记该道,但将其称作“柳中道”,当为大海道的另一称谓。
       见于史载,北朝隋唐时大海道除平时使用外,若逢伊吾路上“遭贼动乱”或出现紧急军情时,还每每作为通往敦煌以至中原的另一条径路而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如北魏时柔然曾几次逼近、占据伊吾,隋时突厥兴兵伊吾,均迫使伊吾路断,大海道无疑当取而代之,担负起更为重要的交通职责。吐鲁番阿斯塔那188号墓所出西州都督府牒文:“北庭大贼下,逐大海道”,此事约发生在开元二年(714年)前后,北庭大贼恐指西突厥。《西州图经》“新开道”(西州通伊州的南道)条:“今见阻贼不通”,此约发生在乾元(758-760年)之后,“贼”当指吐蕃。伊州路阻,大海道即成了通向敦煌的唯一道路。 北宋以后,大海道就从史籍上销声匿迹了,当已废弃。
[/blockquote]

[blockquote]


       大海道路线考察前途均为无法预知的路段,从大阿萨古城到小方盘城直线距离410公里,古代这里是无人区。现在虽说人类活动手段大大加强,但是,由于这一地区夏季酷热、冬季奇寒、春秋两季多狂风和强流沙,以及近千里范围绝无可供人饮用的水源,仍然没有多少人气。考察活动中的探险色彩较为浓重。考察路线是在研究、分析古文献、文书记载的基础上,按照从高昌古城出发东南直行和“省道里半”的原则,比照十万分之一和二十万分之一地图制定。大致是高昌古城--柳中古城--大阿萨古城--迪坎尔--恰舒阿山谷--秋格明塔什山谷--秋格明塔什布拉克泉--硝尔布拉克泉----喀瓦布拉克塔格北缘山谷--喀瓦布拉克泉--大洼地--笔架山谷地--新月形沙丘--疏勒河河谷--汉长城--小方盘城。
[/blockquote]

[blockquote]


       1996年4-5月,在进行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古学考察过程中,受经费制约,对大海道的实地考察未得进行,但是,经当地群众提供线索,于迪坎尔村找到一位名叫米吉提.哈吉的老人,他是唯一仍然在世的,四九年以前曾多次从这条道路往返敦煌的驼工。1996年老人八十六岁,在们走访过他三个月之后过世。老人十五、六岁便开始随父辈往返于此路,最后一次是四六年从敦煌为人驼运鸦片和茶叶。米吉提老人为们详细讲述了行进路线及沿途地理形势。经把老人的叙述材料与十万分之一地图相对照,发现材料基本可靠,只是实际里程要比所说的长些。
[/blockquote]
大漠风领航,看最美新疆:http://www.xjdmf.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大漠风俱乐部 Inc. ( 新ICP备08101096号 )

GMT+8, 2023-9-30 04:52 , Processed in 0.053053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